認識核醫學 核醫學不等于核輻射
發布時間:2024/4/12
瀏覽量:3008
很多老百姓知道,多拍CT、多照B超會對人體產生輻射,自然而然地,聽到“核醫學”這個新名詞,有些人便“談核色變”。其實,核醫學并非全新的醫學領域,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,核醫學已有60多年的歷史,我國核醫學起步于1956年至1957年間。
那么,什么叫做核醫學?核醫學就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發射出的射線,進行研究、診斷和治療的一門醫學分支,它的發展有賴于放射性藥物和放射性探測設備。核醫學涉及核藥學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、免疫學、應用化學、核物理、核電子、計算機等多種基礎與邊緣學科。
臨床核醫學一般分為體內、體外兩個部分。體內診斷,即用ECT、PET/CT探測診斷性放射性藥物在人體內的分布,繼而產生各種圖像,為臨床診斷作參考;體內治療,即利用能濃聚在病變部位的治療性放射性藥物(包括粒子)發出來的射線,以此消滅病變細胞。要強調的是,體外診療時,放射性藥物是不進入體內的。體外診斷,也就是標記免疫分析,它利用各種物質(包括放射性或穩定性的同位素等),測量人體內一些微量成分如激素、腫瘤標志物等,為臨床診斷作參考。體外治療,則是用放射性物質與皮膚、黏膜的近距離接觸,對局部病變組織進行照射治療。